1935年春,赣粤边境,红军处境艰难。中央红军长征后,留守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在陈毅、项英等人的率领下,与其他几支红军队伍会师油山,总兵力达1400余人。然而,兵力集结反而引来了敌军的重点围剿。
三月初,陈毅率部在仁凤山突围时,已损失惨重,电台也在突围中丢失,这使得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期间无法与中央联系。雪上加霜的是,四月初,三个师的敌军将红军围困在油山,情况万分危急。
就在这critical时刻,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:距离油山几十公里外的乌径镇,突然出现了五千多人的红军队伍。这支“天降神兵”让陈毅也感到不可思议。
原来,这并非真正的红军主力,而是由当地游击队长曾彪率领的队伍。曾彪,一位文武双全的共产党员,1932年担任南雄县委书记后,创建了精干的游击队,多次打击敌人。他的家人也因此遭到敌人的残酷报复。
得知陈毅部队被围后,曾彪率领七十多人的游击队急行军百余里,穿越敌人的封锁线,抵达乌径镇。他们巧妙地利用“空城计”,控制了当地的保安团和区公所,并令其反复在街上行军,制造出千军万马的假象。同时,他们张贴红军标语,散布消息,让当地百姓误以为大批红军已进驻乌径。
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围困陈毅的敌军指挥部,敌军误判形势,担心后方被袭,急忙调兵回援乌径,包围圈因此出现漏洞。陈毅抓住战机,果断指挥部队突围,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。
事后,陈毅得知是曾彪的游击队上演了这场精彩的“空城计”,不禁感叹其胆识过人,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。可惜的是,曾彪未能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。1936年7月,他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。
乌径镇的“五千红军”事件,展现了游击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。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,这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,更需要对敌情的精准判断和对时机的果断把握。曾彪的智勇双全,以及陈毅的沉着指挥,共同谱写了这曲惊心动魄的游击战传奇。
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,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,只要不放弃希望,勇于斗争,就能创造奇迹。
